目的:探讨蜂针治疗初期肿胀反应规律,为接受蜂针治疗患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和依据。
方法:将132例初次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,采用蜂针直刺法进行治疗;均留针10分钟后拔出蜂刺,隔日1次,每月15次;治疗后30分钟观察患者肿胀反应及其他反应情况,共观察一个月。结果观察发现,初期蜂针治疗后肿胀发生率为98.63%,肿胀的发生与服药、抓痒及发热与否有一定关系。
结论:初期蜂针治疗后肿胀的发生是一种普遍现象,但一般不必给与特殊治疗即可自行缓解;蜂针患者初期治疗时需对未服用激素治疗者、容易瘙痒及发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,防止严重肿胀及其他过敏反应的发生,保证安全性。
蜂针疗法是采用工蜂尾针进行针刺治疗腧穴起到调整机体、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,具有简、便、廉、验及快好省等优点,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,逐步在临床中受到重视。然而由于蜂针治疗初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,表现为局部的疼痛、红肿、瘙痒及色素沉着,甚至过敏性休克等,这些反应主要与患者的体质、机体的免疫功能、蜂毒剂量、蜂针治疗时间、治疗部位、患者其他干扰因素及施术者技术等有关。因此,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是非常必要的,不仅可有效提高蜂针疗法的疗效,还可减少蜂针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,降低患者的恐惧,有利于蜂针疗法的合理应用及推广。
1 资料来源与方法
本研究患者来源于我院2012年12月~2015年12月针灸门诊行蜂针治疗的患者132例,年龄在18-52岁之间,平均年龄33.61土8.4岁,其中男性患者44例,女性患者88例。
均采用中华蜜蜂进行治疗,所有患者治疗起始量都为1针直刺,如果患者没任何不适或出现轻度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,则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治疗时再加一针,随后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及病情需要,逐歩加到3针。每穴留针10分钟,隔日1次,每月15次,治疗后30分钟观察患者肿胀反应及其他反应情况,期间如有出现高烧(T>39℃)严重瘙痒及肿胀者,则酌情减量,1个月为一疗程,共观察一个疗程。
肿胀程度按照顾玉东主编的《手外科手术学》的肿胀评定标准进行分级,采用均值作为单个患者肿胀程度。
2 结果:
1 蜂针穴位肿胀的发生情况
表1 蜂针穴位肿胀的发生情况
出现肿胀穴次 未出现肿胀穴次 合计
穴数(次) 5898 82 5980
百分比(%) 98.63 1.37 100
2 激素药物与肿胀程度的观察 (表略)
3 抓痒与肿胀程度的关系 (表略)
4 发热与肿胀程度的关系 (表略)
5 不同消肿方法对蜂针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(表略)
3 讨论:
在临床蜂针治疗过程中,皮肤局部肿胀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,蜂针后肿胀发生率为98.63%,表明蜂针治疗后局部皮肤肿胀的发生是一项普遍存在的副反应。因此,在患者接受蜂针治疗前,应向患者解释清楚,消除其顾虑。蜂针治疗后肿胀的规律可随患者的服药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,特别是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,与不服药患者的肿胀程度有明显差异,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肿胀程度较轻,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、抗毒、抗免疫、抗休克等作用,对各种因素(如感染性、物理性、化学性、免疫性及无菌性)所致的炎症及炎症的各不同阶段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。特别是对于急性炎症,可抑制毛细血管扩张,抑制充血、渗出、水肿1,从而缓解红、肿、热、痛,对蜂针导致的肿胀有抑制作用。蜂针后肿胀伴瘙痒时,如果进行抓痒,肿胀程度将有所加重(78.79%),故应尽量控制抓痒,防止肿胀的反复并加重。蜂针治疗期间,发热患者占13.64%,发热伴肿胀时,肿胀程度一般有所加重,故应尽量控制发热的发生。蜂针治疗后有消肿要求的患者所占比例不大,所收132例患者中,28例患者有消肿需求,占21.21%;104例无消肿需求,占78.79%。其中冰水敷法及贴土豆片患者感觉消肿症状基本可以缓解,似乎冰水敷和贴土豆片对控制蜂针治疗导致的肿胀有一定疗效。但是,由于病例数较少,尚不能认为他们之间存执明显消肿优势,有待于加大样本量,在临床中进一歩观察研究,发掘出有实用价值的消肿方法。
手机:13601442006
微信:13601442006
Q Q:112772095
地址:扬州市江都区龙城路112-52号